丝袜免费视频_福利av痴女_免费av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三级

安徽省肥東第一中學: 宣沫 行走在語文教育的路上

閱讀次數:24566 信息來源: 縣委組織部 發布時間:2018-02-08
[字體:  ]

 

201802081726027203_ZC0958cz.jpg

宣沫,現任肥東一中校長、黨總支副書記。曾先后榮全國優秀教師、安徽省特級教師、安徽省教壇新星、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系合肥市第六批、第七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合肥市名師工作室首批掛牌名師。2017年,被評為安徽省首批正高級教師,獲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貼。他堅守教育理想,矢志教育創新,書寫出一首教育的華美篇章。

一.想做語文課堂的達人

1.懵懂的課堂

20世紀90年代初,我17歲,中師畢業后分配到一個離縣城幾十里路的鄉村中學。學校很小,消息十分閉塞,自然沒有什么教研的氛圍,甚至從沒聽說過有教研這么一回事。大家都是一開始照著教參上課,能把教參上的內容都理解了,能把學生都講懂了,那就是好教師,后來又循著經驗上課,能有些經驗可以更輕松地應付課堂,甚至會很快成為名師。  我既是一個很現實的人,又是一個不安于現實的人。我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改變在鄉村中學做教師的命運,我能做的就是把課上好,做一個學生歡迎、家長放心、領導信任、同行認可的好教師。學校里平行班級才四個,一般由兩個或一個教師任教,自然不可能有今天的所謂集體備課。教研組一個學期只開一次會,不是政治學習,就是評先進、發展黨員,業務活動幾乎沒有。我讀了三年師范,幾乎學的都是中學的內容,漢語拼音則是小學的水平,系統的教學法之類的課程更是一種奢望。語文課到底該怎么教呢?什么樣的課才叫好課?心里一點底兒也沒有。主要就是聽學生的反映,學生喜歡我就高興,學生說好我就堅持。同班同學中有幾個分配的學校比較近,我就發起每半個月聚會一次,大家輪流坐莊,輪到的同學既要上一節課讓大家評議,又要招待大家喝一頓酒。記得有一次,在一個同學的學校聽課,他的一個年輕同事也參加我們的活動,評議時和我意見不合。他激將道:“你上一節給大家聽聽,如何?”年輕氣盛的我居然真的上了一節課。至于好還是不好,已沒有多大印象。在這種有點沙龍味道的活動中,我對語文課似乎越來越有感覺,學生也越來越喜歡。  90年代中期,教了兩年后,我覺得有很多問題需要系統地去學習。于是,我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學校,又回歸到課堂。先后去了合肥教育學院和安徽教育學院進修中文專業。合肥教育學院在寧國路,向北跨過包河公園,就是宿州路。那時的宿州路兩邊沒有琳瑯滿目的商品,更多是一個個書攤,雖然店主們賣的多是盜版書,但好的有意義的書籍真的不少,就這樣在路上一走常常就是半天,也不見得就買,但總是要翻翻的,也會駐足讀好久。省教育學院在金寨路上,離三孝口不遠,那里的書店好多,翻書的機會就更多了、四年進修的時光很快就過去了,至今想想,總覺得虧有那四年,甚至都覺得現在很多的知識都有那四年里的影子。

1999年,我以試教第一名的成績選調進入了肥東一中。很快,我就發現,平行班級一下到了13個,同年級同學科的老師也一下到了7、8個。競爭激烈是我首先意識到的。我很惶恐,我沒教過高中,再加上那時學校的年輕老師很少,一到下班很孤獨?,F在想來,要感謝孤獨,是孤獨,讓我有時間用讀書來慰藉,用鉆研教材來打發,用研究教法來排遣,用更多的時間和學生們泡在一起。在那個還沒有普及電腦和網絡的時代,記得,我訂了無數種語文教學的雜志,《語文月刊》《語文教學通訊》《語文知識》《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學語文園地》等等,就連《中國語文》那樣難讀的雜志我也訂了,拼命的翻,拼命地記,拼命地寫,邊寫邊想著我的學生會不會認同這樣的上法,邊尋找著自認為最精彩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環節。三年后的的我的第一屆高考,以兩個班全校第一和第二名的語文成績獲得了回報。這樣的經歷,不僅讓我這樣一個從農村來的人站穩在縣城的講臺,還讓我在若干年后咀嚼這段記憶時在思考:聆聽學生的聲音,心里想著學生去備課上課的語文課是不是好課的標準?邀請聽課、同組互評是不是有效地語文教研形式?閱讀、揣摩、推敲、反復是不是上好語文課做好語文老師的有效途徑?

2.收獲的課堂

教研活動也日益頻繁了,我有了很多次上公開課、比賽課的機會。2005年3月,我獲得了縣優質課評比一等獎第一名,繼而,4月又獲合肥市優質課評比一等獎第一名,9月又獲安徽省優質課評比一等獎第二名。2009年,代表安徽省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應該說,31歲時成為全國優秀教師,32歲時被破格評為中學高級教師,35歲時成為省特級教師都不能與這沒有關系。

更重要的是,因為在賽課獲得好評,許多學校都要請我去上課。河南省、湖南省、湖北省、遼寧省、江蘇省等都有過我上課的足跡。前前后后,上過的校內外公開課近100節了。有一段時間,人們狠批公開課的虛假,大有讓公開課“下課”的趨勢,據說,李鎮西老師總是拒絕別人邀請他去上公開課,他曾說,多年來的各種公開課已經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那就是一堂優質的公開課必須是“完美”的。為了這個“完美”,公開課就成了“集體。智慧的結晶”;為了這個“完美”,公開課就越來越變成了“無懈可擊”的表演;為了這個“完美”,公開課就越來越講究“精雕細刻”的形式;為了這個“完美”,公開課便越來越成了各種“模式”或生搬硬套或維妙維肖的翻版……這樣的公開課的確很“完美”,但也很虛假。這一方面有違教師道德,另一方面等于是公開地給學生進行作假示范!這樣虛假得“完美無瑕”的公開課至今還在不停地演示著,這究竟給我們的語文教育帶來了什么后果,難道不應該好好反思反思嗎?

的確如此,但我想李老師批判的是虛假的公開課,其實也有一種公開課如同這樣:勇于將真實的自我投入如火如荼的現場,我站到懸崖上,或瞬間高飛,或瞬間墜落,并且我的高飛或墜落,還要任由他人評說——

為什么有這種體驗?2010年,帶著參加“語文報杯”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所收獲到的自信甚至自狂,我執教了一節全國觀摩課——《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精心的預設,自以為是的解讀,自覺良好的課堂感使我一開始就變成了“獨行俠”:選擇了一種錯誤的教法——也許為了迎合“不串講”的新理念,而沒有腳踏實地地在詩歌內容的難點處做好疏通的環節;選擇了一群“老成”的學生——沒有靜下心來和學生一起學習。專家的點評、同行的質疑甚至一些惡評讓我陷入失敗的尷尬與痛苦。當然,生性倔強的我選擇了要研究和戰勝這類課的路,在一遍遍的解讀、設計、查找、推敲、反復、推倒、重建的過程中,以《李憑箜篌引》和《牡丹亭·游園》為例取得了一些執教諸如此類文本的經驗。

我曾經問自己,公開課和比賽課究竟像什么?法國女作家杜拉斯曾說過:“愛情之于我,不是尋常的一飯一蔬,而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我套用為,每一個不甘平庸的教師是不是也都應該學會這樣說——“公開課之于我,不是尋常的一飯一蔬,而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曾在公開課和比賽課上振翅高飛的教師,那一刻的銘心體驗,必將伴隨他(她)的整個教學生涯,公開課凝結而成的那一??少F的鹽,必將成為他(她)每一堂“家常課”不可或缺的調味劑;曾在公開課和比賽課上頹然墜落的教師,是向一個“舊我”敲響了喪鐘,他(她)會“向死而生”,會在一番臥薪嘗膽之后迎來一個“新我”的呱呱墜地。

3.愛上語文課堂

如今,若有人再問我,身為一名語文教師,什么是幸福,盡管也許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但我相信:幸福就是在那些快樂的時刻,以一顆寧靜的心看著學生在語文的懷抱里成長進步而發出的微笑。教海無涯,我愿做一名在語文的大海邊赤腳拾貝的孩子,用心行走,用心撿拾,自會收獲無數。因為,我發現,語文的課堂會給我無數個愛上她的理由:

好的語文課堂可以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是一種你自己可以爭取到的自由;

好的語文課堂是最有情趣的地方——面對孩子、面對文字;

好的語文課堂能讓人靈魂安靜;

好的語文課堂是一種時空,可以對話,可以喚醒,可以創造,隨時都有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

好的語文課堂有著宏大的意義——教育的細節可以指向學生的未來;

……

 

二. 在戲劇文學教學里體會語文

我曾用“人生如戲”和“戲寫人生”來形容我的一段研究語文、體味語文的經歷,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與中學戲劇文學教學間的情緣。

2007年4月,應人民教育出版社邀請,我為人教版新課標教材語文必修四錄制了《雷雨》一課的教學光盤,隨教師教學用書發行。那是我真正意義上對戲劇教學的第一次體察、認知與教學實踐。隨后,在2007年12月,我第一次執教安徽省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觀摩課中,又成功執教了曹禺的戲劇《北京人》(人教版《中外戲劇名作欣賞》),延續了戲劇教學帶給我的夢。2009年7月的西安,我如愿站在了第七屆“語文報杯”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的舞臺上,抽簽選中的課題恰是莎士比亞的著名劇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最終獲得了一等獎。在比賽結果揭曉的當晚,我用這樣一段文字記錄了我的心境:

西安賽課,滋味無窮。這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今天看來,歷史的古樸厚重與現代的日新月異似乎總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但在這座名城卻分明地找到了很好的結合點,使得經典與時尚交相輝映著。

這不由得使我想到我執教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是一部16世紀的劇作,牢牢地打著那個時代的印記,清晰地標注著屬于那個時代的人的快樂與痛苦、追求與失落、生活與愛情、理想與生命┉┉對于生活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的青年人,對于被裹挾在快餐文化和實用主義浪潮的今天的閱讀受眾,對于追求快捷浪漫甚或歇斯底里的感情世界的學生們,我該教他們什么,我又該怎么告訴他們這是一部屬于那個時代人的真實的生活,該如何使他們認識這是經典并從閱讀經典中找尋生活的快樂、思想的啟迪和追求的意義,這是不容規避的。對課的認識也好,教師的責任也好,對生活的理解也好,對唯美的追求和對傳統的維護也好,我必須嘗試著打開學生心靈真純的天窗,必須嘗試著要以文學的浪漫打動他們涉世未深的心靈世界,必須嘗試著以悲劇的崇高震撼并引領他們從過去走向現在,更走向未來。

毫無疑問,《羅密歐與朱麗葉》是經典的,它的經典不僅在于年輕人間閃現著命運因素的、令人心馳神往的一見鐘情,更在于這對年輕人可以用最為寶貴的生命去詮釋愛的內涵,捍衛愛的尊嚴。讀裴多菲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也許覺得它只不過是一種呼號,是只屬于某個人的自我表達,但讀《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殉情”,你分明可以感到一種勃勃的生命氣息,一種心靈深處的理解、擁護、贊嘆甚或沖動,它使我們不由得去思考一個問題——令人恐懼、避之不及的死亡,可以產生審美嗎?毫無疑義,當“死”被附著有“生”的內涵時,當“死”載有人類普遍認同的 “真、善、美”時,當“死”激起了人們要去思考去憎恨甚至去毀滅“致死”的緣由的時候,從死亡中升騰的美自然生成。

至今,我仍堅持以為,是《羅密歐與朱麗葉》,讓我愛上了戲劇文學的教學。2010年10月,在美麗的蘇州,在昆曲的源起地,我和蘇中十中的一群孩子們為長三角語文教育論壇獻上了昆曲代表作《牡丹亭》中“游園”一節(人教版《中外戲劇名作欣賞》)的文學課教學,當我的學生們吟哦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時,我知道,戲劇文學于我而言,已不僅是課,不僅是緣,更是“一往而深”的情之深處了。

為了探索這種文學樣式的特點以及在中學階段的中學教法和學法,更因為這份情緣,我選擇了以《中學戲劇教學研究》為題開展課題研究,并成功地申請了省級規劃課題的立項。在前后四年的研究時間里,我和我的研究團隊一起,沉浸在戲劇文學的教學研究中,我們選用了課內和課外兩類樣本,遴選了10篇戲劇名作,涵蓋古今中外來作為研究的對象;我們認真比較了戲劇和戲劇文學在表述的不同;我們從小說和戲劇兩種近而不同的文體來認真琢磨其文體特點;我們從教法和學法兩個入口來研讀劇本;我們將目光散開到高中和初中兩個學段來開展專項研究;我們認真地對待必修和選修兩個系列,試圖探索教法和學法的異同;我們克服一切困難,致力于理論和實踐兩個領域的綜合研究。我們的課題成果大致可以描述為:我們的課例《羅密歐與朱麗葉》《偽君子》在省級以上課堂教學比賽中獲獎;我們的10個課例《牡丹亭·游園》《雷雨》《北京人》《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變臉》《偽君子》《玩偶之家》《游園》《哈姆雷特》在各級各類平臺上演繹過;我們的《論新課程背景下中學戲劇文學教學》《中學戲劇文學的閱讀教學應關注“四美”》發表于《語文學習》《在語文活動中感受戲劇之美》《中學戲劇文學教學策略研究》《中學戲劇文學教學探索》《多一些活動,多一些挖掘 ——中學戲劇教學活動探索》《詞藻警人,余香滿口——<長亭送別>教學鏡頭》等近20篇研究文章、課例等在《語文學習》《語文教學通訊》《學語文》等核心期刊上發表;我們遴選出學生撰寫的66篇、約73000字的戲劇讀后感和47篇、三部、約58000字的自主創編、改編的優秀劇本匯編成冊,其中,不少佳作在各類文化藝術活動中演出。

當然,在收獲該項課題順利結題并榮獲安徽省第九屆教科研成果評選一等獎,品味戲劇文學教學研究成果帶來的喜悅的同時,我們同樣能面對研究過程中免不了的寂寞,并將這種在寂寞過程中的成長作文語文教育者的幸福。正如全國中語會副理事長、安徽省語文教研員楊樺老師所說:

宣沫老師會教書,尤其擅長中學語文學科中的戲劇作品教學。宣沫老師執教的戲劇教學有這樣一些特點:戲劇臺詞貴在“言簡”,他可以從簡簡單單的一個詞、一個短句中解讀出含蓄與情趣來;戲劇的人物對話中常常留有“空白”,他可以從無字之中聯想出猶如珍珠落銀盤般美妙而豐富的語言;戲劇語言中大量的人物獨白蘊涵著 “哲理”,他可以從看似平常的獨白中獲得不同一般的深刻識見。宣沫老師擅長戲劇作品教學,但他不停留于此,不止步于教學;而是踽踽前行在中學戲劇作品教學的研究領域中。何為“研究”,研究就是探求問題解決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研究者個人的深入思考和同行的分析與論證。戲劇作為文學的一種樣式,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如何把握,如何發揮這種文學樣式的審美功能,如何讓中學生喜歡戲劇作品,中學戲劇課堂教學的結構、特點以及任務是什么……,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為什么說宣沫老師在中學戲劇作品教學的研究領域中是“踽踽前行”,這是因為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相對于散文、小說和詩歌教學而言,戲劇作品教學有被弱化的傾向,教師與學生對這種文學樣式關注得不夠,更談不上研究,宣沫老師和他的研究團隊正在開墾這片尚未被大家所認識的“處女地”。從當下來看,他與他的團隊研究行為是前衛而孤獨的。如果從未來著眼,他與他的團隊研究行為以及可能取得的成果依然是前衛的,但決不是孤獨的!真正的研究是孤獨的,但又是愉悅的。與快樂相伴的人,誰能說其孤獨呢?(《語文學習》2012年3期)

 

三.做語文教育路上的行者。

古語中“行者”被稱作是“知其道而行其志”之人,而今義中的行者意指在具各個領域有偉大探索精神的人,秉承古人精神,吸收探索者精髓,勇往直前,在自己所屬領域不斷進行創造性勞動,推動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其中教育就是這樣一個創造性的行業,教師是在這個行業中起關鍵作用的人,教師通過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培養一批批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在這樣一個創造性行業中需要有探索精神的人,需要我們的教師要成為教育的行者。其實在教育領域中古今中外有很多這樣的行者。像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中國的孔子、陶行知,當代的洪宗禮、魏書生等,這些教育大家們在教育領域不斷的探索、創新,謀求教育的新思路,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指示方向,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當然還有很多的教師,默默無聞,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事跡,我們稱他們為草根,但也在教育的領域不斷摸索前行。記得徐州高級中學校長秦曉華曾經寫過一篇學術自傳,題目就叫做《永遠在路上》,更精彩的是成尚榮先生的評價:“秦曉華總覺得隊伍走得慢,于是,他離開了隊伍,要當一回領跑者。當隊伍跟上他的時候,他又回到隊伍。不過,他又因為隊伍走得慢,離開了。這就是有追求。有追求的人,在路上有一種被追逐的感覺,有一種崇高感。”我非常喜歡,其實教育就是一條永無止境的路,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條路上的行者,且行且思考,且行且珍惜,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在不斷反思和完善自己,不斷成長。

老實承認,做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實在很累;不僅是時間,更重要的是身心。許多次下決心要放棄一邊,或者是理想,或者是現實。但至今依然故我,艱難地在現實和理想之間,一手拿著面包,一手拿著花朵,冷眼熱腸地走著……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