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受益主體,也應是鄉村振興的建設主體和治理主體。近年來,肥東縣長臨河鎮白馬村不斷探索“黨建+統戰+”模式,推動基層治理,特別是在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提升、旅游業態植入等工作中,提高群眾參與度、向心力、凝聚力,促進黨建、統戰、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
美麗鄉村春風吹過,理事平臺搭起來。
村民理事會通常作為“一事一議”的組織載體,具有臨時性、不穩定的特點。要發揮村民理事會的主體責任,就要固化其組織體系,改善其發展條件,以便在鄉村振興中長期穩定地發揮作用。
自從得知被確定為省級美麗鄉村建設點后,村民代表們不約而同地來到村辦公室,和兩委班子共同商討開工準備工作。在會上,白馬村黨總支負責同志表示,要保護好村民的參與熱情,但是,污水管網、環境整治,經過每家每戶的房前屋后,只要有一戶不滿意,都說明群眾工作不到位,怎樣才能得到群眾的滿意和支持,還是要發揮村民自治的作用。村民代表們提議成立“村民理事會”,不領取任何報酬,專門負責協調解決每家每戶的訴求。提議立刻得到大家的一致贊成。“村民理事會”的成員初步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章”,要以共商共建、主動參與,代替“政府包辦、群眾搗蛋”。
山口凌是白馬村的一個自然村,是傳統的小山村,有110戶,人口370人。村內建筑年代久遠,風貌獨特,但是隨著農耕的遠去,丟下很多廢棄的土墻房、農具房,還有不少房屋無人居住,倒塌后一直沒有清理,浪費了土地,不利于環境整治。“村民理事會”成員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召集村民開會后,對于缺少勞力的家庭,由集體出資出力助環境清理。污水管網施工過程中,遭遇陰雨天氣,村里道路變得泥濘,有的戶家門口被挖出了一道“坑”,有的戶由于電線改造暫時斷電,不能做飯……但是村民們自始至終沒有一句埋怨,因為他們相信“村民理事會”成員所說:所有不便都是暫時的,為了大家好才是長遠的。
打鐵還需自身硬,村風民風樹起來。
面對村里青壯年和能人大量流出的現狀,分散、弱勢的村民無論作為建設主體還是治理主體,在組織和落實現鄉村振興行動上都顯得力量不足,提升村民自治的綜合能力成為當務之急。
成立當天,“村民理事會”成員就分頭挨家挨戶上門,打消村民顧慮,動員每家每戶動手清理房前屋后的“五小堆”,廢棄的磚瓦收集后用于美麗鄉村景點建設。為了讓大家更清晰地看到美麗鄉村的實際效果,春節里天剛放晴,黨總支書記康紅星同志就帶著“村民理事會”成員到周邊鄉鎮“取經”,每到一處都能獲益匪淺,極大的增強了大家干事創業的底氣和信心。
美麗鄉村建設、矛盾化解、人居環境提升、森林防火,急需充沛的人力,單靠村兩委干部,把各方面的事情都做到盡善盡美,并不實際。通過建立村民理事會,發揮黨建+統戰在基層治理工作中的引領作用,打造鄰里統一戰線,把統一戰線延伸到田間地頭、每家每戶。群眾的參與熱情提高,村民代表的工作熱情調動起來,矛盾協調起來便更加順暢。以前到鎮里、村里反映的諸多問題,現在村民組內部就能夠得到解決。
擴大職能范圍,平臺作用強起來。
確立了村民理事會為最基層的自治組織,完善制度保障之后,還需要擴大其職權范圍,賦予其在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精神文明建設、公共與公益事務管理等職能,使其逐步成為常設機構,功能向村莊綜合治理和長效自治的方向發展。
白馬村“村民理事會”成立以來,每月平均集中開會討論不少于6次,遇到建設規劃調整、施工隊開工、矛盾化解,隨時召開會議。如今,“村民理事會”的職能又擴大了,從雞毛蒜皮的家庭矛盾,到“高大上”的集體經濟,都是理事會討論的范疇。大事情往桌面上“擺一擺”,小事情找群眾“評一評”,理事會治村,讓更多的群眾覺得自己的事情有人幫著說、幫著做,心里更舒坦了。
下一步,白馬村兩委還將充分爭取機會,夯實黨建引領基石,通過教育培訓、宣傳引導、結對幫帶、邊干邊學等方式,培養出具有市場意識、民主意識、服務意識和創新意識,具備政策理解能力、協調領導能力和社會事務管理能力的理事會成員,使村民理事會有能力發揮長效作用。
(謝強、康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