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袜免费视频_福利av痴女_免费av在线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三级

長臨河鎮姚埠村:黨建為媒 非遺添彩

閱讀次數:2728 信息來源: 長臨河鎮 發布時間:2019-07-03
[字體:  ]

 

在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挖掘和保護非遺的過程中,基層黨建如龍舟“起水”,蓄勢待發,引領作用至關重要。肥東縣基層黨組織和普通黨員主動支持、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播等工作,通過“黨建+文化”模式,開辟了“黨建+非遺”、“黨建+文旅”等不同類型的新樣式。

 201907031721564749_NpuuSA0c.jpg

小漁村的龍舟情

長臨河鎮姚埠村的龍舟文化傳承有著悠久的歷史,2016年以前,姚埠村世世代代臨湖而居,靠漁為生,有過端午、賽龍舟的習俗,直到2013年南淝河下游改造工程和2016年災后重建項目,姚埠村整體搬遷到附近的小區集中居住,但是村民們仍然割舍不下那段“龍舟情”,雖然居住地離巢湖水邊遠了一些,但每到端午期間,賽龍舟的習俗一直沒有中斷。

2018年 4月,長臨河鎮姚埠村龍舟申報“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非遺的 5名發起人中,有2名老黨員王明堯、史見長,他們兩人也是退下來的老村干,長期在戶外忙著做龍舟、賽龍舟的事情,被曬得“黑中透亮”。其中史見長老人家不僅寫得一手好字,對申報龍舟非遺項目更是滿腔熱情。需要準備的文字材料,先手寫,再到村辦公室找年輕人搭把手,制成電子版后認認真真地從頭到尾仔細校對。一算下來,造這樣一條龍舟所需的材料費、人工費要將近30萬元,為了不給村集體添負擔,幾位老人家自己掏腰包,把養老錢也用在了龍舟上,用他們自己的話說,龍舟代表了傳承,如果不能把龍舟造好、登上賽場,以后估計就沒有機會也不可能再把龍舟的非遺申報辦好了,萬不能把賽龍舟的傳統斷在他們這一代人手里……

老爺子們的“瞎折騰”

對于“老爺子們”的熱情,年輕的村民總感到好奇、不解,明明到了該享清福的年紀,卻在大熱天里“瞎折騰”,整天非要圍著30多米長的龍舟打轉。聽到這些話時,“老爺子們”總是半開玩笑半帶批評:“等到龍舟的事情辦好了,再交到你們這一代的手上,看你們還會不會笑話我們幾個糟老頭子了!”

2019年6月,合肥政務區天鵝湖邊鑼鼓喧天,加油聲不絕,姚埠龍舟終于作為一支獨立的代表隊參加端午龍舟大賽,姚埠龍舟上的選手,年齡最大的已經七十多歲了,在天鵝湖里奮起劃槳,速度不輸給其他龍舟隊,在天鵝湖邊前來觀戰的姚埠村民,沒有不豎起大拇指的,大家紛紛舉起相機排著隊與龍舟合影。“老爺子們”會心的笑了,笑容里充滿了知足和自豪。姚埠龍舟申報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后,為了讓30多米長的龍舟有個“安身”的地方,在村黨支部的協商幫助下,決定從現有集體房屋中騰出幾間比較合適的,把夾墻打穿后,終于可以放下這個大家伙!這下,“老爺子們”終于放心了。

非遺之花的源頭活水

為了讓姚埠龍舟劃得更遠、更快,姚埠村黨支部一班人立志用黨建“活水”澆灌非遺之花,深挖“龍舟文化”內涵,并帶動更多的黨員群眾參與進來,形成“因地制宜、挖掘亮點”的發展思路和鄉村振興目標,堅定當地精準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姚埠村的非遺文化有了安身之所,為當地文旅經濟的開發和利用打下堅實基礎。把“非遺文化助力脫貧攻堅”模式作為激發貧困內生動力的有力抓手,是長臨河鎮在“扶貧扶志,智志雙扶”方面涌現出的持之以恒、不畏艱辛、充滿人民攻堅智慧的精準扶貧與扶志事跡,展示了姚埠村的良好形象。一條文旅“興”路子已經走起來了。

(謝強、牛林、姚永剛)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