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橋頭集鎮立足山鎮實際,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將“黨建+網格化”管理模式延伸至各社區,創新實現力量在網格沉淀、工作在網格聯動、矛盾在網格化解、任務在網格落實的基層治理新局面,扎實推進“四事四權”工作法,釋放基層治理“新效能”。
組織融合,筑牢網格“主陣地”。按照地域相鄰、人員相熟、規模適度、便于組織的原則,不斷建強基層治理“一張網”,完善基層治理“一盤棋”,充分發揮各社區黨委書記抓黨建第一責任人的作用,注重挑選熟悉社區情況、群眾評價高、熱心社區工作的黨員、群眾、模范等擔任網格員,目前全鎮十個社區共劃分144個網格,配備654名網格員,定期開展網格員培訓、匯報交流會,結合“敲門問事行動”,開展日常巡查走訪,詢問群眾的家庭情況和生活難題,配合社區“兩委”做好便民小事,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網格,廣大網格員充分發揮作用,積極參與到疫情防控、政策宣傳、社區治理等工作中。“四事四權”試點啟動以來,搜集社情民意52條,排查信訪隱患21件,受理群眾訴求和為民辦實事50余件。在網格化管理的基礎上,積極吸納黨員和群眾力量,充分發動社區干部、網格員、黨員、熱心群眾的積極作用,將群眾身邊的煩心事、操心事“一網打盡”,社區服務更加精細化,為民服務更加暖心貼心。
說議聯合,驅動治理“動力軸”。為進一步暢通群眾反映問題的渠道,橋頭集鎮用活資源平臺,依托“紅色板凳會”、黨建微陣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讓社區居民說事議事有陣地、有保障,引導群眾以網格為單位,開展鄰里說事、鄰里議事、鄰里調解等活動,現場解決群眾的煩心事。國光社區在黃張文藝村黨建微陣地議事亭下召集黨員代表、群眾代表、文藝村新入駐業態代表、網格員就文藝村下一步發展展開熱烈討論;山王集社區利用“逢四說事”平臺,積極開展鄉村道路“戶戶通”與美好人居環境整治活動代表議事會,打通群眾出行“最后一米”;竹塘社區進一步激發鄉風文明,引導群眾配合信用戶信息采集等工作,為信用村建設獻言獻策,爭做誠實守信的踐行者,營造“人人懂信用、人人爭信用”的良好建設氛圍......
從“會議室”到“家門口”,從“紅色板凳會”到“逢四說事會”,沒有講話稿、沒有客套話,社區干部、黨員群眾代表、網格員等圍坐在一起嘮家常、談社區事、問計于民、問需于民,讓橋頭集鎮各社區居民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遇上事情,大家集思廣益商量著辦,難點、堵點、痛點問題迎刃而解,黨建軸心動能得到充分釋放,給社區治理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服務整合,提升群眾“幸福度”。堅持把群眾是否滿意作為基層治理成效的標尺,通過務實有效的服務,推動基層治理走心走實,提升群眾幸福度、獲得感。將“敲門問事行動”和“逢四說事”活動中廣泛收集到的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可以現場解決的當天召開會議同社區“兩委”研究并及時督促解決。聚焦網格員走訪日志上反映的現場無法解決的痛點問題,提請支部辦理,并及時反映給鎮有關部門,有關部門將落實情況向社區反饋,網格運行下鎮村有力聯動,形成閉環管理,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難在網中為,確保“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在結合“開門一件事”、“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中,華光社區用活載體平臺,集中議事辦事,解決較大自然村環境改造提升項目建設中群眾意見不統一的難題,激發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熱情和信心,有序推動較大自然村環境改造提升;梅山社區網格員主動義務當起“愛心送餐員”,為轄區內獨居、孤寡、困難老人送餐上門,讓社區老年人盡享“舌尖”上的幸福晚年;淝光社區為解決網格內群眾農業灌溉用水困難問題,經過多次協商,發揮協調作用,及時化解施工中的矛盾糾紛,幫助群眾徹底擺脫用水問題,受到了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