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肥東縣針對流動黨員管理難到位、學習難開展、作用難發揮等問題,精準施策、靶向發力,從組織管理、服務保障、作用發揮等方面入手,建強“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失、長期受教育、兩地起作用”的戰斗堡壘,打造流動黨員“紅色燈塔”。
抓好組織管理“支撐點”,立制度建檔案讓流動黨員“離鄉有家”。清單化履責,健全縣、鄉、村三級源頭管理責任體系,制定《流出流入地黨組織管理清單》和《農村流動黨員義務清單》“2張清單”,明確組織設置、黨籍管理、黨員發展審批、黨員教育培訓等具體工作12項,將流動黨員管理納入各級黨群服務中心服務事項。精準化管理,開展“上下聯動、城鄉發動、領域互動”系統梳理,制作流動黨員“歸隊碼”,發動黨員干部轉發朋友圈、微信群,在園區、企業、商圈張貼,精準標識縣內流動黨員數量,讓流動黨員尋“家”有路、融入有“門”。建立流動黨員信息庫,對外出流動黨員做好登記建檔,進行動態更新,確保每1名流動黨員“離鄉不離組織、流動不流失”。系統化建設,根據黨員流出地分布特點,在北京、上海等流出黨員集中地,依托園區、商會、協會等,采取單獨建、聯合建等形式,建立流動黨組織15個。按照“筑點聯網、應建盡建”思路,依托非公企業、駐地機構等,成立駐外流動黨員綜合服務中心(站)12個,有效覆蓋流出黨員2100余名,確保“人行千里”有組織。
立足服務保障“關鍵點”,重教育勤關懷讓流動黨員“異鄉有情”。堅持結對聯系,組織1名黨員骨干與2名流動黨員結成“1+2”互助“對子”,推行“常態化走訪、動態化聯系、靶向式服務”,定期開展在線交流、信息溝通,指導流動黨員按時參加組織生活。對行動不便、投靠親友等類型的流動黨員,組織看望慰問活動96場,讓外鄉流動黨員“流出也暖心”。抓實學習教育,推行駐外課堂集中學、輪訓課堂專題學、典型課堂引領學“三學機制”,開展教育培訓150余場,培訓流動黨員4000余人次。創新“紅色星期五”主題黨日、“周末課堂”等做法,組織重溫1次入黨誓詞、聆聽1堂專題黨課等70余場,吸引超過1100多名流動黨員參加。健全服務功能,成立縣快遞物流行業黨委,為快遞物流業黨員發放黨章、黨徽、紅色書籍、暖心水杯等“紅色大禮包”167份。打造“歇歇角”暖心驛站120個,集納“用餐、學習、培訓、休憩”等功能,打造“不打烊”的學習角、服務角。整合公安、人社、民政等部門資源,做好市場維權、行業升級、矛盾調處等服務,“手牽手”幫助就醫、介紹就業等32件。
引導返鄉立業,建立村干部“四庫四臺賬”,注重將農村流動黨員能人志士納入村“兩委”成員選任視野,先后將28名“有意愿、有能力”的流動黨員,作為村級后備力量重點培養。組織流動黨員深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百億戰新企業、特色種養殖基地實地參觀,為35名有意愿回鄉創業的流動黨員提供就業崗位。開展典型選樹,依托流動黨員先鋒崗、流動黨員服務隊,引導流動黨員“異地亮身份、他鄉顯擔當”,先后評選表揚60余名流動黨員“創業標兵”“學習標兵”“互助標兵”,開展廣泛宣傳,強化示范效應、典型帶動,引領流動黨員“干有方向、行有標桿”。拓展志愿服務,利用五一、國慶、春節等返鄉高峰節點,面向流動黨員開展“我為家鄉辦好事”“我看家鄉新變化”等系列活動21場,動員超300名返鄉流動黨員到所在地黨組織報到、承諾踐諾,參與政策宣講、文明創建、健康義診等公益活動200余場,推動流動黨員融入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