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義和家園,入眼可見綠植郁郁蔥蔥,小區地面干凈整潔,汽車、電動車、自行車擺放有序……自去年12月份肥東縣合肥循環經濟示范園義和家園物業到期以來,物業服務就由義和社區代為管理,推動形成“黨建+物業”管理模式,以“四個注重”推動為民服務全面升級。
注重暢通民意,實現以新換心。新的物業入駐想要獲得群眾支持,以“新”換“心”,就要耐下心來仔細傾聽群眾意見,急居民之所急,解居民之所憂,解決居民的實際問題。義和家園小區建設于2006年,分為南區和北區兩部分,常住居民五千余人,大多為義和、劉集社區拆遷住戶,居民之間關系熟絡,社區黨委注重暢通民意渠道,結合網格走訪、”逢四說事“座談會上,征求村民組長、群眾代表對小區建設和物業管理的意見,實現以點帶面。“我們把收集上來的意見進行梳理總結,抓住長期困擾群眾的重點問題,想方設法逐一解決,打好入駐第一槍,為新物業樹立好形象、打造好口碑。”社區物業負責人說。經收集采納,將小區停車難、設施路面破、樓道臟亂差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作為重點項目進行整改。
注重難點整改,扎實改善民生。居民反映的是小問題,卻是急難愁盼的大民生。對于充電難問題,社區工作人員多次走進小區現場查看位置,結合居民建議,謀劃建設電動車棚6座,新建的充電棚由社區招標建設,物業運營管理,經為期三月的建設,一座座新式充電樁分布在社區各個角落,極大地滿足了群眾的充電需求。“現在回家再也不用到處找充電位了,走在路上,頭上的飛線不見了,心里的煩惱也沒了。”社區群眾對此非常滿意。此外在小區的設施更新、路面整修方面,由物業進行全面摸排,逐一進行登記,能解決的及時解決,整改一處、銷號一處,難以修復的及時上報社區,由社區與上級單位聯系,爭取資金對破損路面、老化設施進行修復,讓老舊小區煥發新光彩。
注重共建共享,實現長效治理。為進一步鞏固小區改造成果,做好“后半篇文章”,社區注重構建長效管理機制,在規范制定、服務清單形成過程中,主動邀請小區居民、網格員等共同協商確定小區的管理模式、管理規約,推動形成“義和家園居民電動車停車守則”“義和家園樓梯道清潔規范”等,形成共商共建共謀機制,激活各方主體主動性、積極性,共同維護改造成果。同時社區召開聯席會議,對涉及物業服務管理的矛盾糾紛、居民關注的重大事項等,協商研究解決,形成“社區引導、物業主導、居民參與”的工作模式,推動物業服務管理由“單方管理”向“多方參與”轉變,鄰里矛盾、停車糾紛、環境整治等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居民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注重統籌資源,做到內外兼修。小區不僅要有“面子”還得要有“里子”,依托“黨建+物業”模式,整合社區資源優勢,以小區居民為主體,以黨建微陣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為平臺,通過與物業聯合開展,擴大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今年以來,已聯合物業在小區內開展“凝心聚力再出發,黨的二十大在基層”“3.5學雷鋒,助力小區環境整治”等活動,將理論宣講、文明實踐與群眾文化活動結合起來,進一步推進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小區居民的文化素養和志愿精神。社區黨委書記王小飛表示:“之前社區與物業分屬不同單位,存在溝通不暢、執行不力的情況,自‘黨建+物業’模式實行以來,我們積極優化管理模式、完善服務功能、提供精細化‘紅色服務’,使得物業服務與社區治理高效融合,不僅服務群眾零距離,更讓我們在推進移風易俗、開展文明創建等工作中開拓了新思路。”
接下來的工作中,社區將持續推進“黨建+物業”的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堡壘作用,打造共商共議共治的基層治理環境,以居民滿意度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小區居民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