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肥東縣堅持大抓基層鮮明導向,聚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中心任務,以實施頭雁能力素質、基層黨建基礎、村級集體經濟、鄉村治理效能“四大提升”行動為牽引,著力推動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鄉村發展動能、治理效能,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證。
堅持“培優育強”,優化提升村級頭雁隊伍。健全“分析研判—教育培訓—監督管理—關心關愛”機制,推動換屆后村干部干事創業。開展屆中綜合分析,掌握能力素質、工作作風、群眾評價等6方面履職表現,針對苗頭性問題預警談話32人。以畢業大學生、年輕黨員、青年致富帶頭人3類群體為重點,建立286人的村級優秀人才庫,補充“兩委”空缺76名。實施“鄉村振興主題”培訓計劃,輪訓“兩委”2100多人次,組織“擂臺比武”“走村觀摩”86場次。嚴格村黨組織書記縣級黨委組織部門備案管理,全面落實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村賬鄉管等5項制度。先后推薦表彰省“皖美村支書”2人、市“鄉村振興擔當作為好支書”5人,營造示范引領、比學趕超的干事氛圍。
突出“強基固本”,鞏固提升基層黨建基礎。不斷增加先進支部、提升中間支部、整頓后進支部。開展“星級支部”創評,聚焦組織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基層治理等5類鄉村振興主要指標,評定星級黨支部773個、占比97.4%。開展“村事縣評”,建立縣委直接考核村黨組織基層黨建、為民服務等6項工作機制,推動重點任務落實。開展基層黨建“十佳獎評”,評選集體經濟、鄉村治理等“示范村”100個。常態化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推動后進村黨組織轉化升級,持續鞏固提質效果。圍繞基本陣地,集中提升46個村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服務功能,一批面積小、功能弱、條件差的場所煥然一新。
強化“以縣帶鄉”,全面提升村級集體經濟。實施書記抓產業行動,推動19名鄉鎮黨委書記“抓鄉促村”包聯村實體產業項目,發展長臨河民宿經濟、撮鎮鎮物業經濟等鄉村新業態22個。推進農業生產“大托管”,制定《農業生產“大托管”服務改革工作實施方案》,預計新增“大托管”面積4萬畝,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1720萬元。持續加大資金投入,統籌鄉村振興銜接資金2.2億元,扶持68個村發展產業類項目41個。深化村企聯建,建立村企結對110個,制定“五個一”聯建舉措700多條,聯合培育橋頭集霧耕、馬湖鄉乾合、楊店鄉聯豐等10個現代農業園區項目,因地制宜發展長臨河六家畈社區—斌峰控股打造鄉村文旅項目、橋頭集國光社區—霧耕農業興建標準化植物工廠等村企聯建新模式,帶動3000余名農民實現就近就業,拓寬增收渠道。
聚焦“鄉村善治”,持續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扎實推進黨建引領鄉村網格治理,抓住“四事四權”省級試點契機,出臺“1+6+5”系列文件,系統謀劃、整體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工作。推動“敲門問事”,辦結群眾需求1.1萬多件。建立“網格運行指數”考評制度,評選“最美網格員”246人。打造“逢四說事”平臺,開展議事活動2100多場,解決歷史遺留問題96個,推進涉村重點項目179個,群眾“一事一評”好評率達99.3%。堅持由表及里、塑形鑄魂,全面推進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細化鄉風文明評議清單,修訂完善村規民規172個,完成19.7萬戶農戶鄉風文明評議工作。聚焦醫療、交通、通信等領域結果運用,制定“16+X”信用惠民清單,推廣鄉村治理積分制,引導200余戶家庭取消升學宴、落實喜事新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