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事”呈現的不僅是化解問題的最終結果,也是突破“執行難、溝通難、處理難”等各類屏障枷鎖的具體過程。要著力完善標本兼治的“治事”策略,推動“此題有解”變為“萬事可解”
全國組織部長會議指出,全面提高城鄉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持續抓好為基層減負賦能工作,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鶎又卫硎菄抑卫淼?ldquo;神經末梢”,距離群眾最近,融入生活最深,情況也最為復雜,承載著鮮活的社會微觀百態,折射出國家治理體系的秩序和活力。要瞄準“人、事、制”三個關鍵要素,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切實走好基層“善治路”。
人是基層治理中最活躍、最能動、最積極的因素。要以黨建強帶動人心齊,全方位鋪架好黨心民心連心橋,推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織密以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治理體系,創新黨組織設置方式、作用發揮方式和黨員管理方式,靈活運用好黨建這一共同的“基因密碼”,構建同軸運轉、同頻共振的“黨建共同體”,為群眾參與治理架設“引擎”。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進樓棟、院壩等居民小組類群眾性組織建設,豐富立體化、多層次的自治體系。推出先鋒模范、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各類群眾身邊先進典型,打造道德標桿和精神燈塔,培育群眾自治帶頭人和基層治理骨干隊伍,厚植同舟共濟、休戚與共的治理“合伙人”精神,提升群眾感召力組織力貢獻力。持續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武裝走深走實,持之以恒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把握群眾需求點、期待點和興奮點,廣泛組織黨課教育,唱響學思想、用思想的時代強音。探索黨員干部群眾學理論、講理論、用理論的方法路徑,推動真知灼見的“理論實話”化作真金白銀的群眾實惠。
基層是社會問題浮現的窗口,“治事”呈現的不僅是化解問題的最終結果,也是突破“執行難、溝通難、處理難”等各類屏障枷鎖的具體過程。要從具體的事出發,喚醒并激發每個人把“自己”作為解決問題方法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讓群眾在問題解決、事務處理中感受到治理的參與感、獲得感和自我效能感,形成黨領群治的生動局面。常態化開展“四下基層”,推動在職黨員零距離聯系服務群眾,把群眾盼的事變成干的事,在各盡所能的“治事”里激發共時性感受,把干群關系從“你和我”變成“我們”。要沿著從意愿到結果的閉環,把握“治事”的時、度、效,帶著感情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把難事辦妥,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小到小區里設施老化、鄰里矛盾類的關鍵小事,大到養老服務改革、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類的民生大事,都依托黨群議事載體,呈現可視性的過程和成果,增強“治事”體驗感和獲得感。要著力完善標本兼治的“治事”策略,從解剖“一個問題”出發,找到一種能收斂問題甚至高效收斂問題的規律,推動“此題有解”變為“萬事可解”,達到“回應一個訴求,解決一類問題,提升一個領域”的效果。要主動穿透具體問題,善于舉一反三,建立“未訴先辦”常設平臺,形成服務前置長效機制,讓矛盾消解于未然、風險化解于無形、和解孕育出美好。
“治制”就是以科學化、人性化和開放化的制度設計賦能治理,通過健全既煥發活力又完整嚴密的規則體系提升治理整體效能。要圍繞如何構建善治體系科學布局,在多元主體協同、各種要素整合、各種能力集成、多重機制聯動上做好結合文章,以與時俱進的制度供給回應發展呼聲。要在強化頂層設計“定向開路”中,鼓勵基層創新“摸石過河”,把蘊藏在群眾中的創造性充分釋放出來,及時凝練經驗做法,適時上升為普遍性的制度安排,帶動整體整治的治理機制精進成熟。要避免“拿來主義”“盆景移栽”,綜合考慮治理手段與治理資源的匹配性、治理環境與治理對象的特殊性,探索“楓橋經驗”“六尺巷工作法”等成熟經驗的落地路徑,在“冷暖煙火”中孵化出本地的“治理經”,實現“借智出彩”。要把握好制度建設與制度落實的關系,通過治理實踐檢驗制度實效,在執行中征集意見建議,及時對行不通、不管用、低效率的制度安排進行革新,使出臺的每項制度更加精準、更接地氣、更出實效,以制度優勢不變應治理方式萬變,確?;鶎由浦斡兄瓶梢馈⒕V舉目張。